如果你曾像一只被催促的鸡娃,在2岁开始学习英语,3岁接触钢琴,4岁又投身于编程,上小学后更是每周要上8个补习班,那么你是否曾有过在初中的某个时刻感到厌学的情绪?这不是危言耸听。最近,与几位身为教师的朋友深入交流后,我惊讶地发现,随着那些曾经被过度催生的孩子们逐渐长大,现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中,厌学甚至抑郁的情况正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。
鸡娃现象的本质在于,父母们将自身的焦虑情绪无形中转嫁给了孩子,驱使那些更容易受控的孩子去努力。许多鸡娃的父母甚至不惜辞职卖房,全力以赴地投入鸡娃的行列,然而最终,孩子可能因为过度压力而陷入抑郁,而父母们也失去了原本的职业发展,双方都陷入了困境。
那么,在中国,“鸡娃”现象又是如何逐渐走向病态化的呢?
近日,与一位曾在海淀区执教的老师共进晚餐,我们谈到了她在那里读书的孩子。海淀区的学区房,动辄十几万、二十万一平米,这里汇聚了北京的中产和富人。当孩子们上小学第一节英语课时,老师通常会问:“这些基础内容,你们在课前应该已经学过了吧?没有补过课的请举手。”结果,她的孩子与班上另一名同学选择了举手,表明他们没有提前学习过这些内容。这样的现象在一线城市中并不罕见。我的姐姐在深圳生活,她告诉我,那里学历越高的父母,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往往也越高。甚至有些父母是清华、北大等顶尖学府的毕业生,他们为孩子安排的幼儿园课程都多达五六门,这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。
即使学生在“鸡娃”道路上取得了成功,考入了顶尖大学,就能确保人生的成功吗?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的演讲中揭示,北大有高达四成的新生感到活着没有意义,同时30%的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。许多一心只追求成绩的学生,在获得优异成绩后反而迷失了方向,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。这种“活着没有意义”的心态若不加以引导,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。毕竟,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,即便考入好大学、找到好工作,又怎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呢?
我们都有过孩提时代,深知童年时的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。然而,如今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许多95后和00后面临的压力和痛苦,往往超出了上一辈人的理解范围。例如,我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深受焦虑和失眠的困扰,而我的母亲却无法理解,她建议我去田间劳作以解决失眠问题。实际上,许多孩子甚至在自杀前,父母都未能察觉到他们深藏的心理问题。
人生并非短跑,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。如果“鸡娃”的结果仅仅以孩子的快乐、精神健康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,那么在这场激烈的教育竞争中,除了教辅机构和资本能获得短暂的利益外,还有谁会真正感到快乐呢?